伏三害兴三利
——双辽市唱响兴农富民“三部曲”
记者:于文君 通讯员:袁 微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早年广种薄收,双辽长期戴着“老少边穷”的帽子,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苦不堪言。忆昨天、看今天、想明天,双辽“兴农富民”的大招主要是伏三害(风剥、水涝、干旱)、兴三利,发展适应农业。
植树造林 治住风沙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要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因害设防,优化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前,双辽有一句民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风一起,原本干旱的沙土漫天飞扬,风剥地让农民苦不堪言,年年都要种两茬地。所以有识之士断言,不治住风沙之害就没有双辽的农业。正因如此,历届县(市)委都十分重视植树造林。解放初期,就树立了茂林二龙山村齐宝恩,双山合亲里村朱江等为典型,带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特别是在国家三北防护林的营造过程中,双辽植绿取得长足发展。一条条绿带横亘在广袤的土地上,抑制了风沙的袭扰。1962年,国家创建机械林场,双辽以退役军人谭景春为首的一群林业人象塞罕坝人一样,在双辽大地上大面积植造人工林,在全双辽建成了一马树、双山、服先、兴隆、向阳、玻璃山、那木等多家国营林场,多处片林平地而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何伯阳、雒锡俊为县委书记的两届县委,把植树造林当做发展农业改变双辽面貌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数年造起了大量封山林,薪炭林以及方田林网,堵住了风口,挡住了风沙,双辽农业走向了稳产高产之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不断完善生态防护体系,突出抓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4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7.8万亩;封山育林工程3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5.49%,防风之利达到极致,为全市农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了绿色屏障。
2004年,在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双辽段边界线又营造了“千百万”防护林工程,到2006年工程全部完成,通过卫星影像遥感监测,了解到科尔沁沙地向双辽市境内的侵袭已经得到了控制,收到了治理大于扩张的效果。有了林业保护伞,农业稳产变高产。沙坨地块公顷玉米产量可以达到20000斤以上,最高的可以打60石,达到3万斤。
以涝治涝 振兴河套
双辽农业起步于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全市的农业发展,谈不上什么宏观规划。北沙坨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而南部东西辽河的河套地区,只能种植耐涝的高粱等旱作品种,虽然土地肥沃,却十年九涝,收成欠佳。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副县长的高级农艺师张宏启提出“旱改水”的方略,指出以稻治涝,可以“无收变万收”、“低产变高产”、“粗粮变细粮”。在王奔、东明、新立等乡镇开始大胆实验种植水稻。
1982年春,在张宏启的主持下,水利局、科委等单位在建设乡(今那木乡)涝区的双城村打了三眼井,搞了6公顷水稻旱植播试点,到秋亩产仅为334斤。但决策者矢志不渝,又在梅河口等地招聘7户水稻承办专业户落到各屯,虽然也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但水稻开发仍处于小打小闹。尽管县委、县政府反复动员,老百姓还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水稻开发三起三落,几近柴尽烟消。正在这时,被称为“农业通”的原县长费国有同志从外地调回家乡担任政协主席。县委书记李有如知人善任,提出水稻开发作为政协的咨询项目由费主席负责。费主席其人深谙农业,永不言败,堪当一军之帅。从此,果然开启了水稻开发的新篇章。
自1986年,费国有亲临一线,首先在东明乡盘山村等一些地块搞起开发试验,靠老领导的威望,很快发动了群众。正在热火朝天之际,省农业厅周建昌厅长前来视察,明确指出,“你们的育苗技术不行,我回省一定给你们派一些技术力量。”不久,省农校的梁国新教授带领8名弟子来到了双辽水稻开发区,很快在新立、双山、东明等乡镇建立了七处水稻旱育苗大棚基地,引进了日本育苗技术,为整个开发区供应秧苗。这一年初战告捷,水稻获得了丰收。这下子老百姓都认账了,高兴地说:“咱这地方种水稻不是不行,缺的是技术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省农校给费主席来了电话,“我们和你们双辽县搞一下县校联合怎么样?”听到这个好消息,费主席欣喜若狂地答道:“那太好了,县委、县政府一定能够同意!”果然,县委同意了,政府点头了,县校联合的机制开始顺利运行。1987年到1991年的五年中,省农校每年都派出一百余名师生深入到双辽的河套地区,每个屯分派两名学生,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为水稻户担任技术指导,群众把学生看成“小财神”,学生把群众视为亲人,手把手地把大棚盘育苗、小拱棚旱育苗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旱育苗”这项过去被视为十分神秘的技术,经过互教互学,连家庭妇女都会了。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推进,水田区普遍废弃了原来湿润育苗的落后方法,水稻的产量明显提高。汤头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徐才开始对“旱改水”想不通,一看种水稻这么好,一次就开发了100公顷。从此,河套6个乡镇水稻开发面积逐年递增,总面积已达到20万亩。“稻花香里说丰年”成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坐稳了双辽粮食产量的半壁江山。
当水稻开发这个重头戏在双辽涝区真正上演后,稻农们在改天斗地的进军中发出呐喊:“涝区呀,我们如今顺天行事种了水稻,再也不怕你涝了,你有多少水都献出来吧!”也许大自然就是欺软怕硬,老百姓用实践的胜利这样一叫板,涝区的水反而显得供不应求了。随着水稻开发面积的扩大,还需要把更多的水引入涝区,而这大量的水从哪里来呢?这难不倒聪明的双辽人,费国有主席前番在双辽工作时就是一位“水军司令”。那时他主抓“农林水”,是专门和水打交道的。水狂怒时,他能想办法把它治服,水扭捏作态时,他有办法让它兴奋起来为民所用。面对水稻开发的急需,费主席豪迈地说:“我就不信,守着东西辽河还能让水难住?”费国有想到了早年的一项基础工作,那还是1975年,为了治涝,县里决定在整个双山涝区修一条长渠,费国有同志奉命担任了这项工程的总指挥。他带领一班人马徒步从王奔的金家崴子一直踏查到东辽河渠首分出的长发渡槽。他们边定线、边设计开挖方案,规划了一张宏伟的蓝图。当时省领导称赞曰:“这是一次革命化行动。”施工后,全县动员4万劳力,大干了7个昼夜,胜利完工。为后人留下了一条长100华里、涝可排、旱可浇的长渠。没想到在十几年后的水稻开发中,这条长渠成了造福于民的帮手,它用自己的甘甜乳汁滋润着沿途万亩绿禾。1987年,柳条乡继续开发水稻,也是一时找不到水源,只好花钱打井灌溉。费主席说道:“放着现成的自流灌,打什么井呢?”他立刻带领乡干部踏查长发渡槽,对一排干进行了清淤流浚,很快搞成了自流灌配套,使地处彭家馆节制闸以下的清沟、万斤、王合等几个村大量受益,都可以用水泵在渠中直接提水灌田。费主席还协调受益各方,把早已废弃的双山引干清淤60华里,把水引到双山境内,协调相关“三方”出工整修了双山农场一分场内的一支渠,将其扩建为杜力支渠,供一分场、杜力、汤头三家用水。东明乡境内新开发的水田多分布在东辽河北岸。费主席指导他们用废弃的渔船进行改造,建成了张成宪浮船提水站,供应大面积水稻开发用水。1986——1991五年多时间,涝区总计动用500多万个工作日,开挖大小灌水沟渠15万条,自流灌体系全面完成,河套水稻年年丰收。
旱海种花生 旱灾影无踪
通过河套地区的“旱改水”,双辽的种植业形成了“南水北沙、稻海粮山”的布局架构,基本保障了全市的稳产高产。然而,北部沙坨地区虽然通过植树造林整体上治住了风沙,却解决不了一些局部地方的严重干旱,欠收甚至绝收时有发生。
2004年,以刘树毅为首的新一届县(市)委,对全市的农业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普查和研判,开展了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大讨论,发动各级干部献计献策,最后达成共识:农业要大发展、快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的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积极发展适应农业,种植耐旱、高产、高效作物。经过专家建议,被誉为植物中的“骆驼”的花生走进了双辽大地。
花生全身是宝,正是耐旱、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经专家鉴定,双辽一些乡镇的沙土地的土质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花生的生长。经过科学决策,花生在双辽成为发展适应农业的又一主推作物,从过去的零星种植一下子发展为大面积种植,不断向产业化发展。一时间,全市涌现出花生收购、贩运的经纪人达500人;花生作坊150多家。到2007年全市有14个乡镇200多户农民种植花生,总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多吨。花生的公顷纯收入7000元以上。仅花生一项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近630元,助力许多农户走上了富裕道路。
种花生抗旱高效的甜果更加坚定了干部群众做大做强花生产业的决心。2008年2月,市委书记刘树毅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工作任务,取得了广泛的响应。以卧虎镇为例,一下子从原来的3000公顷增扩到5500公顷。全市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年产出花生10多万吨,实现产值63000万元。如今,靠花生致富已为广大农民所认同。如红旗街桑树村家家种花生,户户发大财,有50%以上的农户家里都有了小汽车。红旗街被誉为吉林省“花生之乡”。
如今的双辽,农业已成为百姓致富之基、小康宏业。正是:北望沙原,林茂粮丰,兴隆镇;南巡河套,山清水秀,鱼米乡。
伏三害兴三利
——双辽市唱响兴农富民“三部曲”
记者:于文君 通讯员:袁 微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早年广种薄收,双辽长期戴着“老少边穷”的帽子,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苦不堪言。忆昨天、看今天、想明天,双辽“兴农富民”的大招主要是伏三害(风剥、水涝、干旱)、兴三利,发展适应农业。
植树造林 治住风沙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要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因害设防,优化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前,双辽有一句民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风一起,原本干旱的沙土漫天飞扬,风剥地让农民苦不堪言,年年都要种两茬地。所以有识之士断言,不治住风沙之害就没有双辽的农业。正因如此,历届县(市)委都十分重视植树造林。解放初期,就树立了茂林二龙山村齐宝恩,双山合亲里村朱江等为典型,带动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特别是在国家三北防护林的营造过程中,双辽植绿取得长足发展。一条条绿带横亘在广袤的土地上,抑制了风沙的袭扰。1962年,国家创建机械林场,双辽以退役军人谭景春为首的一群林业人象塞罕坝人一样,在双辽大地上大面积植造人工林,在全双辽建成了一马树、双山、服先、兴隆、向阳、玻璃山、那木等多家国营林场,多处片林平地而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何伯阳、雒锡俊为县委书记的两届县委,把植树造林当做发展农业改变双辽面貌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数年造起了大量封山林,薪炭林以及方田林网,堵住了风口,挡住了风沙,双辽农业走向了稳产高产之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不断完善生态防护体系,突出抓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4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7.8万亩;封山育林工程3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5.49%,防风之利达到极致,为全市农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了绿色屏障。
2004年,在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双辽段边界线又营造了“千百万”防护林工程,到2006年工程全部完成,通过卫星影像遥感监测,了解到科尔沁沙地向双辽市境内的侵袭已经得到了控制,收到了治理大于扩张的效果。有了林业保护伞,农业稳产变高产。沙坨地块公顷玉米产量可以达到20000斤以上,最高的可以打60石,达到3万斤。
以涝治涝 振兴河套
双辽农业起步于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全市的农业发展,谈不上什么宏观规划。北沙坨地区以种植玉米为主,而南部东西辽河的河套地区,只能种植耐涝的高粱等旱作品种,虽然土地肥沃,却十年九涝,收成欠佳。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副县长的高级农艺师张宏启提出“旱改水”的方略,指出以稻治涝,可以“无收变万收”、“低产变高产”、“粗粮变细粮”。在王奔、东明、新立等乡镇开始大胆实验种植水稻。
1982年春,在张宏启的主持下,水利局、科委等单位在建设乡(今那木乡)涝区的双城村打了三眼井,搞了6公顷水稻旱植播试点,到秋亩产仅为334斤。但决策者矢志不渝,又在梅河口等地招聘7户水稻承办专业户落到各屯,虽然也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但水稻开发仍处于小打小闹。尽管县委、县政府反复动员,老百姓还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水稻开发三起三落,几近柴尽烟消。正在这时,被称为“农业通”的原县长费国有同志从外地调回家乡担任政协主席。县委书记李有如知人善任,提出水稻开发作为政协的咨询项目由费主席负责。费主席其人深谙农业,永不言败,堪当一军之帅。从此,果然开启了水稻开发的新篇章。
自1986年,费国有亲临一线,首先在东明乡盘山村等一些地块搞起开发试验,靠老领导的威望,很快发动了群众。正在热火朝天之际,省农业厅周建昌厅长前来视察,明确指出,“你们的育苗技术不行,我回省一定给你们派一些技术力量。”不久,省农校的梁国新教授带领8名弟子来到了双辽水稻开发区,很快在新立、双山、东明等乡镇建立了七处水稻旱育苗大棚基地,引进了日本育苗技术,为整个开发区供应秧苗。这一年初战告捷,水稻获得了丰收。这下子老百姓都认账了,高兴地说:“咱这地方种水稻不是不行,缺的是技术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省农校给费主席来了电话,“我们和你们双辽县搞一下县校联合怎么样?”听到这个好消息,费主席欣喜若狂地答道:“那太好了,县委、县政府一定能够同意!”果然,县委同意了,政府点头了,县校联合的机制开始顺利运行。1987年到1991年的五年中,省农校每年都派出一百余名师生深入到双辽的河套地区,每个屯分派两名学生,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为水稻户担任技术指导,群众把学生看成“小财神”,学生把群众视为亲人,手把手地把大棚盘育苗、小拱棚旱育苗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旱育苗”这项过去被视为十分神秘的技术,经过互教互学,连家庭妇女都会了。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推进,水田区普遍废弃了原来湿润育苗的落后方法,水稻的产量明显提高。汤头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徐才开始对“旱改水”想不通,一看种水稻这么好,一次就开发了100公顷。从此,河套6个乡镇水稻开发面积逐年递增,总面积已达到20万亩。“稻花香里说丰年”成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坐稳了双辽粮食产量的半壁江山。
当水稻开发这个重头戏在双辽涝区真正上演后,稻农们在改天斗地的进军中发出呐喊:“涝区呀,我们如今顺天行事种了水稻,再也不怕你涝了,你有多少水都献出来吧!”也许大自然就是欺软怕硬,老百姓用实践的胜利这样一叫板,涝区的水反而显得供不应求了。随着水稻开发面积的扩大,还需要把更多的水引入涝区,而这大量的水从哪里来呢?这难不倒聪明的双辽人,费国有主席前番在双辽工作时就是一位“水军司令”。那时他主抓“农林水”,是专门和水打交道的。水狂怒时,他能想办法把它治服,水扭捏作态时,他有办法让它兴奋起来为民所用。面对水稻开发的急需,费主席豪迈地说:“我就不信,守着东西辽河还能让水难住?”费国有想到了早年的一项基础工作,那还是1975年,为了治涝,县里决定在整个双山涝区修一条长渠,费国有同志奉命担任了这项工程的总指挥。他带领一班人马徒步从王奔的金家崴子一直踏查到东辽河渠首分出的长发渡槽。他们边定线、边设计开挖方案,规划了一张宏伟的蓝图。当时省领导称赞曰:“这是一次革命化行动。”施工后,全县动员4万劳力,大干了7个昼夜,胜利完工。为后人留下了一条长100华里、涝可排、旱可浇的长渠。没想到在十几年后的水稻开发中,这条长渠成了造福于民的帮手,它用自己的甘甜乳汁滋润着沿途万亩绿禾。1987年,柳条乡继续开发水稻,也是一时找不到水源,只好花钱打井灌溉。费主席说道:“放着现成的自流灌,打什么井呢?”他立刻带领乡干部踏查长发渡槽,对一排干进行了清淤流浚,很快搞成了自流灌配套,使地处彭家馆节制闸以下的清沟、万斤、王合等几个村大量受益,都可以用水泵在渠中直接提水灌田。费主席还协调受益各方,把早已废弃的双山引干清淤60华里,把水引到双山境内,协调相关“三方”出工整修了双山农场一分场内的一支渠,将其扩建为杜力支渠,供一分场、杜力、汤头三家用水。东明乡境内新开发的水田多分布在东辽河北岸。费主席指导他们用废弃的渔船进行改造,建成了张成宪浮船提水站,供应大面积水稻开发用水。1986——1991五年多时间,涝区总计动用500多万个工作日,开挖大小灌水沟渠15万条,自流灌体系全面完成,河套水稻年年丰收。
旱海种花生 旱灾影无踪
通过河套地区的“旱改水”,双辽的种植业形成了“南水北沙、稻海粮山”的布局架构,基本保障了全市的稳产高产。然而,北部沙坨地区虽然通过植树造林整体上治住了风沙,却解决不了一些局部地方的严重干旱,欠收甚至绝收时有发生。
2004年,以刘树毅为首的新一届县(市)委,对全市的农业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普查和研判,开展了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大讨论,发动各级干部献计献策,最后达成共识:农业要大发展、快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的调整种植业结构,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积极发展适应农业,种植耐旱、高产、高效作物。经过专家建议,被誉为植物中的“骆驼”的花生走进了双辽大地。
花生全身是宝,正是耐旱、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经专家鉴定,双辽一些乡镇的沙土地的土质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花生的生长。经过科学决策,花生在双辽成为发展适应农业的又一主推作物,从过去的零星种植一下子发展为大面积种植,不断向产业化发展。一时间,全市涌现出花生收购、贩运的经纪人达500人;花生作坊150多家。到2007年全市有14个乡镇200多户农民种植花生,总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12万多吨。花生的公顷纯收入7000元以上。仅花生一项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近630元,助力许多农户走上了富裕道路。
种花生抗旱高效的甜果更加坚定了干部群众做大做强花生产业的决心。2008年2月,市委书记刘树毅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工作任务,取得了广泛的响应。以卧虎镇为例,一下子从原来的3000公顷增扩到5500公顷。全市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年产出花生10多万吨,实现产值63000万元。如今,靠花生致富已为广大农民所认同。如红旗街桑树村家家种花生,户户发大财,有50%以上的农户家里都有了小汽车。红旗街被誉为吉林省“花生之乡”。
如今的双辽,农业已成为百姓致富之基、小康宏业。正是:北望沙原,林茂粮丰,兴隆镇;南巡河套,山清水秀,鱼米乡。